最新动态

业内研讨 | 从输血到造血:企业基金会的生长与变革

2025-08-01

业内研讨 | 从输血到造血:企业基金会的生长与变革

以下内容来自:影响力研究院公众号

业内研讨 | 从输血到造血:企业基金会的生长与变革


业内研讨 | 从输血到造血:企业基金会的生长与变革




7月29日,由《中国慈善家》杂志社、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联合主办,腾讯基金会支持影响力慈善研究院、上海复星公益基金(下称“复星基金会”)会承办的“企业基金会的变革之路”主题沙龙在上海举办。数十位长三角地区知名企业基金会负责人、学术界专家及企业公益代表齐聚,共同探讨企业基金会发展痛点,分享前沿转型实践,共谋破局之道与未来方向。




在社会治理与公益体系当中,企业基金会作为连接商业力量和社会需求的关键枢纽,凭借其独特的组织治理、资产管理与资源的协同能力,日益成为破解社会难题、推动多元公益格局重要力量。

沙龙讨论认为,伴随经济环境变化与监管政策调整,企业公益、企业基金会依赖企业单向“输血”的传统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企业基金会需要探索可持续的“造血”机制,探索响应企业需求到独立共生社会主体等多元发展模式

复星基金会秘书长张翼飞分享了他们的转型经验,认为企业基金会的负责人要具备企业家精神,主动分析和思考企业有哪些资源能够转变成基金会的收入和公益资源。

2020年起,复星基金会面对疫情、经济下行等压力,利用企业遍布全球的产业优势,通过整合企业供应链,运用超10万复星员工的执行力,在全球应急救援物资供应、乡村基层医疗项目策划与执行,海外CSR、公益机构采购服务等方面探索出自我造血的多元路径。

业内研讨 | 从输血到造血:企业基金会的生长与变革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理念建设负责人傅剑锋以数字关爱平台为例,对企业公益如何共创善意生态做了分享。他认为企业公益的本质在于将商业能力转化为向善的战略选择,应依托核心业务能力解决社会问题,通过数字化构建协同生态,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共生发展。

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教授杨方方提出,中国企业基金会须从企业附庸转向独立共生的社会主体,终极目标不是服务企业战略,而是成为解决社会系统性问题的关键力量。

针对目前企业基金会发展存在的信息传播与人才培养体系缺失、“纯公益”认知误区等困境,杨教授提出了两条路径:一是变革,通过探索慈善信托、基金会加信托,或基于信托的公募基金会等新模式,实现组织形式和资本结构的创新结合;二是超越,认识到企业基金会虽是现代慈善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并非唯一途径,大爱无形,慈善事业的现代化进程,必然是新型慈善“容器”不断涌现的过程。

本次沙龙中提出了企业基金会发展的五阶段模型,即需求响应战略慈善、运用企业核心能力做公益反哺/赋能业务独立发展五个阶段与会嘉宾现场站位互动,直观展现了各基金会的不同发展阶段

业内研讨 | 从输血到造血:企业基金会的生长与变革

与会嘉宾还对企业基金会与企业业务的结合、企业基金会之间的合作、变革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大家普遍认为,企业基金会间的互动重在交流、共享与合作,共同提升认知、拓展视野,以增强社会需求的洞察力,设计项目的想象力,从而全面提升慈善资源配置效用以及连接公众的能力

业内研讨 | 从输血到造血:企业基金会的生长与变革
业内研讨 | 从输血到造血:企业基金会的生长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