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开始我在江西于都的扶贫之路
46岁,开始我的扶贫之路
我叫周超,今年46岁,药学专业,在复星医药旗下企业做销售工作。不惑之年的我一直有一颗公益心,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向,当复星基金会乡村医生健康扶贫项目招募驻点扶贫队员的时候,我没有犹豫就立刻报名了。我希望用我的专业能力和经验服务到“村医”这个群体。
2018年8月6日,我被项目组派往驻点县——江西于都县,于都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曾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长征精神的发源地。
被这里的精神影响,我在工作上也从不懈怠,在过程中,我接触了很多基层工作人员及健康立卡贫困户,诸多酸甜苦辣,感触良多。这一切都记录在我的扶贫日记里,将作为我人生的一段珍贵而又美好的回忆。
不忘初心,重走长征路
由于于都县特殊的政治意义,我在扶贫工作的同时,也会主动组织当地同事一起进行团队建设。今年4月27日,为了缅怀先辈伟业,弘扬红军长征精神,邀请了县卫健委领导、卫生院院长、村医共12人,身着红军服,重走了祁禄山“金沙村-野坑坳-袁氏祠堂”的一段长征路。尽管当天下雨,路面泥泞湿滑,山路布满杂草,我们一路人也没有放弃,一走就是几个小时。
本地村医张友华小时候走过,他说这条路是以前通往广东的贸易通道,山民挑着山货去外面交换食盐等生活必须物资,一个来回就要月把时间;刘乔是当地卫生院院长,一边紧跟着开路,为后面的人员扫清障碍,一边讲着长征的故事;宣教股老郭由于身体较肥胖,找了根木头拄着,就这样还摔了几跤,引起笑声一片;活泼可爱的赖艺如今年9岁了,跟着卫生院院长妈妈邓观香一起,手里攥满野花……
一支队伍就这样不断穿行在原始山道上,虽然没有枪林弹雨,但是看看身上的红军服,大家都切身体会到了当年的红军先烈们坚定不移的信念、长征时不怕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到达终点袁氏祠堂时,村医张友华指着一块宣传牌给我们讲述了其高祖张文焕(当年的于都县党组织领导人)当年发展党员传播革命的事迹。
半天的长征路,时间飞逝,活动最后所有队员都非常感激“乡村医生”项目,让他们体会什么是“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内在力量!所有队员回家后都把身上穿过的红军服洗干净作为宝贵回忆爱惜呵护。
坚定信念,一步一个脚印
而为了响应总书记号召,落实贯彻“两不愁、三保障”中的医疗保障,作为一名驻点于都县扶贫队员,我在扶贫工作上也一步一个脚印,一一落实。这近9个月的时间里,我走过了于都县的大街小巷、圩镇村落,为村医们组织专业培训,录入村医们重疾险和人生意外险的保单、帮助当地大病患者接入线上大病筹款平台等等。
《于都县结核病近年来防治情况分析》by周超
目前我已经走访乡镇卫生院25家、村卫生室152个,村医198名,建立乡村医生基本档案847份;此外,我在项目外也利用自身的专业,走访调研了全县100名结核病贫困患者,撰写了《于都县结核病近年来防治情况分析》,希望为他们今后的治疗,带去实实在在的救助;为促进乡村医生群体问题的最终解决,调研一手数据,公布《于都县村医现状分析》;为了让更多人关注村医群体,弘扬村医精神,今年在各媒体发布54篇报道,发布媒体有:中国人口报、人民网、新华社、健康报、凤凰网、新浪网、腾讯网、江西日报、江西卫生报、赣南日报、赣州广播电视台、于都电视台……
木聚成林,积沙成塔,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期待着中国150万广大村医群体的问题能够早日解决!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2017年12月,复星基金会启动“乡村医生健康扶贫项目”。项目致力于服务中国农村150万乡村医生群体,通过为贫困地区培养并留住合格乡村医生,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可及性,从而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助力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本项目围绕守护村医、赋能村医与激励村医三大方向,通过驻点扶贫方式,开展系列帮扶行动。项目计划至少开展10年,到2020年将覆盖全国100个贫困县的30000名村医,至少惠及3000万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