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项目

我只想与他们一起长大,一起老去

2019-04-25

乡村医生奋斗在最基层

是中国近6.7亿农民群体的健康“守护神”

他们不慕繁华、不忘初心

倾心守护一方百姓健康

寻找2019年度暖心乡村医生

带你走近他们质朴而又真实的暖心故事

初心坚守,再来几个十四年!


我叫朱明作,龙溪村的村医。龙溪村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我们村子位置偏僻,坐落在大山中,海拔1083米,大部分村民生活在山腰山谷中。云雾缭绕的山中,有一座二层小楼,这就是我的村卫生室。


2005年,我毕业于湖北荆门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当时村子里没有村医,部分村民,有病得不到及时诊治,小病拖成大病,有的还落下残疾。父老乡亲得知我学医归来,都期盼我能留在村里。父母年纪大了,也希望我能留在他们身边。当时我就在考虑:自己好不容易上完大学,见识到了城市的繁华,想凭着一身热血去闯荡、去实现梦想,怎能回到山里?


转念一想,养育我长大的地方需要我,自小我也体验过没有医生的不便。最后下定决心,回家来,一晃眼,就做了14年的村医。

龙溪各自然村较为分散,村里2006年通高压电,2008年通村公路,全村2600多人。如果我步行出诊到最远的村落,要将近两个小时。山里的天气变化很快,雨过后,整个村庄被雾笼罩着,能见度不足10米。


说起印象深刻的是刚工作的一个夏夜。

我刚睡下,就接到村民电话,电话里他很焦急说他妻子肚子痛得厉害。当时我没多想,以最快的速度起床穿衣、准备常用药品、背起药箱、拿上手电筒往村民家赶。

因第一次去,走到半山腰时发现迷路了。当时手机无信号,四周的黑团团围过来。说不怕是不可能的,只能边壮胆,边分辨方向。

40多分钟后我终于到达患者家,才发现我全身都湿透了,不知是山间的露水,还是焦急赶路的汗水!


朱明作夜间出诊


未通公路前,我就步行出诊。早期夜间电压不稳,就点煤油灯书写病历、看医学书籍。期间,我也积极去县医院等进修学习。14年以来,从开始时迷路到现在走遍村子每一个角落,熟悉每一条山间小路,认识所有村民。我可以很自豪的说,我是最了解这片土地上村民健康状况的人了。

这些年,我内心曾动摇过,想要放弃这份职业,特别是在我父亲患膀胱癌,急需筹钱治病的时候;在年幼的孩子长大,家庭开销增大的时候。我的妻子在葛坳卫生院上班,她独自带着上幼儿园的大儿子,我们算是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最近几年,有很多同学介绍我去外地工作,工资听起来很诱人。


面对经济负担和家庭现状,我犹豫了,但想到我走了,全村人又将回到14年以前。父亲和妻子也给了我继续坚守的勇气和决心。也感谢当初坚守的决心,现在每当我看到村民患病时痛苦与期盼的眼神,经过治疗痊愈后的微笑与感激之情,心里总是满满的充实感和成就感。这也许就是我坚守的原因了吧!


保持初心,相信我能再来好几个14年!



五十八载,十二辆摩托车,余情未了


我是钟纬德,在茶梓村行医58年了。以前我们的称呼是赤脚医生,现如今称我们为村医。称呼变了,工作使命不变。在茶梓村待了大半辈子,我晓得哪颗树上的果子最甜,晓得路上哪里有坑洼,晓得村子里的每个人,好多小孩都叫我医生爷爷呢!


我是1945年出生的,那个年代没有优生优育的政策思想,村里也没人知道避孕措施。我的父母亲生了十个孩子,但因缺医少药,最后只养大五个孩子。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情况都这样,经历过疾病肆虐、骨肉分离的惨痛,父亲强烈要求我学医,希望我能改变这种状况,也希望我不再经历这种痛苦。


1961年我成为了我们村的赤脚医生,今年我74岁,现在村里很多中年人,都是我亲手接生的!


刚工作时,出诊都是靠走路,到最远的自然村需要近两个小时。不仅自己劳累,还容易错失最佳救治机会。1969年,我终于狠下心买了自行车,这是村子里的第一辆自行车。有了它出诊效率提高了。90年代,我换上了摩托车,一来就快上许多。因为要经常出诊、路面不好,算起来我共骑坏了12辆摩托车。两三年前,我开上了电动汽车,再也不怕风吹雨淋,出诊和接送病人更加安全方便。


随着时代的发展,村民的生活越过越好,以前土坯房、泥巴路,现在新盖的小楼房、水泥路面、摩托车和汽车。这些年我看着一个个孩子长大,走出村庄,心里很欣慰。看着村民们健康意识提高、少受疾病的折磨,很是开心。有人说我年岁大了,是时候在家享福咯,在这片土地上奔波了大半辈子,我实在闲不住。


如今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时期,我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健康扶贫,做好对因病致贫家庭的签约服务,确保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因病在脱贫路上掉队。对留守老人、慢性病村民要做好定期随访,让他们外出的子女能够安心工作。


现在大多时候都需要电脑办公,我也不能落下,学会了用电脑办公、查找资料。手机越来越方便,我也得学。我最近正在用手机软件学习安装操作新买的心电图仪,装了拆,拆了装,年纪大了,就得重复,直至熟练为止。


墙上还贴着汉字标注发音的大小写字母表,记不住的时候抬头一看,很方便。

汉字标注的字母表


虽说人不服老不行,以我现在的身体素质再做5、6个年头不成问题。我们村有个老头是高血压患者,今年84岁,腿脚不便。我隔三差五到他家中量量血压、看看药够不够。他常说:我经常来看望他,要不然凭他的体质,恐怕活不到今天。


村子里很多和我一起长大的玩伴,那些老头,因为年轻人不在家,又不会坐车,要是生了病就很可怜。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坚守不退休。想着一起长大,一起老去,也是很幸福的事情呀!

钟纬德和村里的老人


钟纬德为村里的老人听诊



“迷你”村医,小小身材另有乾坤


我是肖九林,严岗村的一名村医。相较于其他村医,我是“迷你”版的。别看我身材小,行医30年,我的业务水平可不迷你。当初毅然决然从医,风雨兼程,终是塑造了强大的我。


因患有侏儒症,身高长到接近90公分便停止发育,最终落下终身残疾,所幸大脑发育正常。因为自己的身体,从小到大都接受着他人异样的眼光,有同情、有好奇、也有淡淡的轻视。承受着身体的不便、旁人的眼光,我坚持着念完高一。那时候村里没有村医,公路也没有修通,村民们无论去段屋还是去梓山看病路途都遥远,加上自身饱受疾病折磨,我决心做一名村医。经过三年培养,我1989年回村做起了村医,从此开启了村民健康守门人的新生涯。


由于身体不便,我遇到的困难比常人更多更大。


雨天出诊,从前的泥巴路泥泞湿滑,平常只需20分钟的路却要走上个把小时,而且一不小心就要栽跟头。通常的办公桌椅对不足一米的我来说高不可攀,使用起来多有不便。相比这些难处,最开始村民对我医术的质疑,更让我伤心。“你自己的病都治不好,还想治好人家的病?”这样的嘲讽时不时会听到,内心只能抵触逃避,但逃避就能避免这些嘲讽了吗?


既然选择了从医,就不能轻言放弃,勇于面对一切困难。


雨天夜间出诊不便,妻子一直陪伴着我,多数时候都是妻子背着我入户;步行速度慢,我就学会了骑三轮车和电动车;个子矮小,便在卫生室量身打造,制备了一些合身的板凳设备。

如今,无论是给病人打针抓药,还是整理档案资料,都得心应手。只是因腿脚不好,走起路来上身摇摆。要写病历的时候,我一手搭在抽屉,一手搭在椅子边沿,双手一撑,就可以落座,很是像体操运动员双杠起身动作。

为提高自身能力,我白天看病,晚上看书,阅读各类医学书籍。我的医术逐渐提高,最终获得了村民的认可推崇,在儿科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建树。随着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推进,我学会了操作使用电脑办公软件,开展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录入。现如今,在村医领域正常人能干的活,我一样都不落下,甚至可以做的比别人漂亮。

肖九林为村民看诊


入户时接触到贫困户,少部分靠着政府及社会的救助得过且过。看着我心里很焦急,扶贫更要扶志。我经常会鼓励村里的贫困户发奋自强。2018年9月,我在乡村两级的扶持下,办起豚鼠养殖基地。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动村子里90户贫困家庭合伙入股。


自2014年起,我还担任了乡残联专干,帮着为全乡500多名残疾人进行康复指导、办理证书、落实“两项补贴”、领取发放轮椅拐棍等。如今的交通越来越发达,自己也开上了电动汽车。也不需要妻子背着我入户,行医30年,我的妻子是我最大的助力!


如今的我,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有着倾心照顾我、支持我的家人,没有了轻视的眼光,有了更加强大的内心。如此一来,做好村医、守护村民健康的信心越来越足了。

医路千万条,村医是一条。


乡村医生健康扶贫项目每年一度的暖心村医评选,旨在守护默默坚守基层的乡村医生,倾听他们的故事。寻找2019年暖心乡村医生,我们将带着您走近最真实的村医,一起守护村医,助力农村医疗。


如若您身边也有这样的医者,

欢迎来稿

1486044014@qq.com

我们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