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项目

为了提升村医水平,这个会议请来了院士授课

2019-08-08

5月4日,贵州遵义,161位乡村医生第一次参加学术培训,给他们讲第一课就是位大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教授。

做了8年村医的章云(音)从遵义一个小县城赶来。会场很大,她坐在第9排。张运院士上台后,前面人头攒动,章云要挺直了背,才能完整的看清楚演示的ppt。

章云参加的“乡村医生培训”是第十四届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学术会议的一个分会,这是该学术会议第一次关注到乡村医生群体的培训需求而专门为他们开设的培训讲座。在学术会议的开幕会上,章云见到了多位心血管领域大专家,好几位都是院士。在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上,她工整的记了下来这些专家的名字、头衔,“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什么都新鲜。”她笑言。


培训

怎么给乡村医生培训?

他们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

这是会议主办方和推动这次“乡村医生培训”的复星基金会最关注的问题。

张院士的培训主题是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和他的学术报告不一样,培训通俗易懂,但是又讲了很多国际上关于高血压诊断的最新研究成果。

当天的培训,章云对几个主题演讲都很感兴趣,包括“如何认识一天24小时不同时间心绞痛的发作及其相应的治疗”、“心血管常用药物及特点”、“基层高血压管理的诊治意见。作为村民们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人员,她认为这些课程切实管用。

解决村医培训问题

乡村医生培训是复星基金会乡村医生健康扶贫项目的重要一部分。该项目在遵义有三个开展县——习水县、道真县、正安县,参会的161名乡村医生全部来自这三个县。

复星基金会一直关注乡村医生的培训、收入、保障和赋能问题。全国范围内,已经在49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帮扶项目,48名驻点队员驻点扶贫,解决乡村医生的种种问题。

95年出生的马怡骅就是一名驻点队员,大学毕业后她到云南永胜县工作了一年。偏远农村的贫困和落后让她印象深刻,“当时,我去的一个村甚至刚刚才通电。从村子到乡镇,至少要4、5个小时。”

在这样的条件下,当地村民的看病难问题尤其显著。大病小病都依靠村医诊疗,村医的诊疗水平则整体低下,大部分都是当地的赤脚医生,缺少专业的医学教育和培训,“主要靠经验,只能开开药,打打点滴。”

根据当地发布的官方数据,永胜县全县共有乡村医生433名,一名村医要覆盖940名村民。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43人,高中学历5人,中专学历335人,初中学历48人。

马怡骅记得,一位村医告诉她,自己因为缺乏相关知识,差一点耽误了村民的病情,“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他内疚了很久。”

如何提高村医的诊疗水平、更好地为村医赋能,成为了乡村医生健康扶贫项目的重要一部分。在复星的计划中,组织三级医院与乡村医生建立长期帮带关系,在项目示范县开展需求多样的培训方式,都是未来的重要工作。

村医:获得知识,更获得尊重!

这次在遵义召开的“乡村医生培训会”,还有另一层意义,复星基金会第一次和学会合作,开展专门针对乡村医生的专业培训。

5月4日早上的培训会由中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亲自主持。张运院士告诉我们,自己给大医院的医生做过很多培训,但是他了解到,基层医生、特别是乡村医生的培训机会确实很少“他们仅仅靠最基本的医疗手段,来解决病人的问题。培训的最大意义,就是让他们少犯错。像心梗这样的可能致死的疾病,村医作为首诊医生要做到的就是不能误诊。但目前来看,挑战还很大。”

张运院士在村医培训会现场

复星基金会乡村医生健康扶贫项目总监王慧博对此深有感触,“我们做了许多调研工作,发现我们医疗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基层医生,特别是在贫困县,矛盾最尖锐。一些偏远地区,村民们少不了村医,但是他们的诊疗水平不够,老龄化严重。”

自2017年底“乡村医生”项目启动后,王慧博跑了31个县、近200个村卫生室。和村医们聊过后,发现他们缺少职业保障和认同感,“他们不认为自己是个医生,身份尴尬。”

王慧博希望村医们通过这次的培训能够有所收获,同时也能意识到其实社会各界都非常关心和关注村医这个群体。“我觉得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医生,被尊重,比培训一天带来的意义更大。”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2017年12月,复星基金会启动“乡村医生健康扶贫项目”。项目致力于服务中国农村150万乡村医生群体,通过为贫困地区培养并留住合格乡村医生,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可及性,从而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助力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本项目围绕守护村医、赋能村医与激励村医三大方向,通过驻点扶贫方式,开展系列帮扶行动。项目计划至少开展10年,到2020年将覆盖全国100个贫困县的30000名村医,至少惠及3000万村民。